Pierre Huyghe at Centre Pompidou / Pierre Huyghe 龐畢度回顧展
在今年年初於龐畢度中心南藝廊(Centre Pompidou, Galerie du Sud)首次展出法國當代藝術家Pierre Huyghe近五十多件作品,重新定義了展覽的形式與作品的狀態,使展場成為一個由個體節奏所組成內在的世界。
Pierre Huyghe於1962年出生於法國,目前創作和居住在巴黎與紐約。在2001年的威尼斯影展獲得評審特別獎,在2012年卡賽爾文件展(Kassel Documenta)中也獲得策展人Carolyn Christov-Bakargiev的好評,在當代藝術占有一席之地。
「我專注於那些並非被扮演、本身確實存在的。我尋找的是那些彼此之間不需要被定義的主題,也虛構了一些條件,為了保持其流暢性。我感興趣的是--加強他們找到自己的表現(展出),他們外貌,他們的生命,而非去預設他們的模樣。而且一直以來演變的過程:展覽其實並不取決於我們。」
Huyghe的作品透露出對生命的敏感,遊走於現實與虛構之間,充滿了生物學的、礦物的與身體感的。審思展覽與作品及觀者關係,作品不應該被預設,而是要表達出自己的生命。
曾在卡賽爾文件展展出的《Untilled》,一個半躺的女性雕塑在石棺上,她的頭是一個巨大的蜂窩,上面有成千上萬的蜜蜂彼此交互溝通傳達,想像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,卻沒有中樞。這蜜蜂的智慧雖然沒有中央領導,但彼此個體之間的訊號傳遞遵循著簡單的規則,因此他們可以很有效率的去面對複雜的困境,如同一個完全的自我。而這些非人類有的智慧,也同樣顯現於其他動植物上。PH希望將視角轉換,不再是以人類為中心(anthropocentric),因為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人類生存著。在展覽中我們會看間一隻右前腳被染粉紅的狗穿梭在人群,細長優雅的白色身軀,帶著憂傷的眼神「Human」,以及一些人物頭上戴著會發光的面具的或動物玩偶的頭在場中,走著、注視著、停下,跟著自己的節奏。如同活著的現成物,因為生物性移動所產生的身體感而使得每次不會一樣:有機的雕塑。
他以更直接、減少對技術性的需要來呈現作品間的關係。在《Zoodram 4, 2011》中,海蜘蛛與戴著布朗庫西(Brancusi)的作品《The sleeping muse》翻模的寄居蟹在水族箱裡:「內在的世界,與我們分開。」一個龐大的石頭不尋常地浮在水面上,底下有著小小身軀的海蜘蛛。藝術家藉由他們身上的顏色與行動節奏來構成如此情境。
Huyghe不斷地對現實提問,或許更準確地說「他加強現實世界中的虛幻」。L’Expédition Scintillante, Acte 1, 2, 3, 是關於南極州之旅,裝置會製造出雪、雲、霧,這些氣候的變化,是啟發於美國作家Edgar Allan Poe一本未完成的小說《The adventures of Arthur Dordon Pym》。同系列,在黑色溜冰場上,不時有舞者者即興的出來溜冰;舞者不在時,我們只看見冰刀滑過黑冰上的痕跡。最後,一個燈箱做出迷幻的燈光效果,節奏與顏色配合著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的音樂改變。藝術家希望在偶然卻獨立的狀況下找到最自然的狀態。
「我並不想要展示『最好的作品』,不喜歡那樣的的展覽。我會回頭看以前的作品,看他們如何可以在下次展覽中詮釋。而在過去那些不是太成功的作品,我也會重新審視他們,希望這些作品能夠因此互相觸發出新的火花.....都是無法決定的也無法控制的。」藝術家把作品的身分認為同等的重要,每次展覽便可改變一次他們的狀態。
Huyghe同時把展覽場看是活的。《Timekeeper》把牆壁一層一層地磨掉顯示出以前展覽的痕跡,像樹木的年輪或是地質學的異位概念,將時間與展覽空間結合,因為這時間的深度,藝術家考古般的把曾經的痕跡留下。
夜間的龐畢度,在展覽結束後,螞蟻、蜘蛛及蜜蜂仍持續著。在一個「沒有人類」的世界,卻必須在我們注視下才獲得生存的作品。透過他創造出的迷你世界或著小型群落,我們得以檢視自己與他人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。他將虛構場景與故事帶入實體展覽。或許展覽本身是虛無的,卻在此時此地經驗了真實。「我越來越不想做一個『展覽』,但我有一個點子-創造一個情境。」而同時,身為參觀著的我們也成為了情境的一部分。
text / 巧恩
credit /
Pierre Huyghe
Exhibition view, Pierre Huyghe, Centre Pompidou, Paris, France, September 2013-January 20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