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pendent magazine series | Introduction by YC Chen
雜誌出版是一項最古老的行業,卻也是最能夠隨著世代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專業。
它是時代性的產物,反射當前環境運作的心理狀態:從外在條件來看,爆炸性的傳播發展方式排擠了紙類刊物的壽命,閱聽眾再也擠不出更多的紙上閱讀時間,但期刊類的出版品或許因為更新速度不如電子媒體,遂再也不必背負傳遞第一手消息的職責,轉而走向「什麼樣的內容更適合或更應該出現在雜誌裡」這類的思考。
從內部環境的發展來看,印刷產業一方面被視為夕陽產業,一方面卻也因為該產業體制上的崩壞,讓進入該產業的門檻逐漸地降低,「只要你想,你也可以設計、編輯、發刊」的點子在眾多年輕的獨立創作者心中萌芽。沒有讀者群無妨、也不再按月出版、內容或架構的實驗意味濃厚、發刊量降低、爭取廣告的態度也開始轉換,甚至有些雜誌更乾脆地直接屏棄了單純的廣告收益模式…等等。擁有了廣大的自由發揮空間,雜誌的種種獨立性於焉展現。
這也是製作此專題的最主要原因:獨立雜誌的身分既不是傳播標的、也並未完全是商業化的消費商品,而是夾在其中,形成了好像有點彆扭、卻是填補精神、思想層面的觀念化產物。許多讀者開始珍惜或提倡閱讀紙張帶來的視覺、觸覺享受;雜誌的獨立性也為它們自己帶來了另類、替代性(alternative)的身份地位和被需要性,進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市場和商業機制,這和藝術或文化的發展略略有點異曲同工之妙。
雜誌類出版又比書籍出版更具彈性和變化,此外,雜誌出版還有個顯而易見的特色,它是聚集一人以上的集體貢獻。今年二月於紐約MoMA現代美術館所展出的Milliennium Magazines 特展,就氣勢驚人地展出一百本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出版刊物,跨國界地串聯起獨立雜誌工作者的紛然創意,若是把時間回溯到十年前,又有誰會預期到這竟是印刷產業「國際化、全球化」的另類展現。
此次受訪的幾家獨立雜誌,編制各有不同,主張的理念也大異其趣,但卻各自巧妙地串聯許多創作者的貢獻;不單單匯集他人的作品,更透過有意識地進行整編、設計,使得每本雜誌都像是一件獨立的創作物,讓人愛不釋手。本次專題還包括了來自台灣的獨立雜誌Waterfall,創辦人章芷珩在旅居歐洲的期間,帶著雜誌參與歐洲各種藝術、獨立書展,身為獨立出版界的實踐者,她也為此專題撰寫了一篇對於歐洲藝文出版生態的親身體驗和觀察。
翻頁間的前衛旅行 —— 歐美獨立雜誌專題
Contents
訪談 QA
空白的洞察:The White Review
大就是美的自由風格:Kilimanjaro
植物與藝術的火花:The Plant Journal
自在的濾鏡:Correspondencia
觀察 Observation
歐洲書展現場紀實:Shauba Chang (Waterfall)
展覽 Review
Millennium Magazines at MOMA, New York
本文首發於今藝術雜誌第236期 May/2012